“楼市调控并不意味着就会调低房价。”
“房价涨的可能性大于跌,稳中慢涨。”
715新政出台至今,二手房成交率跳水、投资客撤退、新盘客户锐减……官方一纸公告,掀起市场万丈波澜。
调控目的何在?深圳楼市未来去向何方?各种关于新政与楼市的猜测不绝于耳。
关于新政,参与过政策制订的原官方人士又有什么样的看法?
在新政出台两周之际,南方楼事采访了珊瑚数据CEO梁志勇。
珊瑚数据是智享数科旗下国内领先的城市小数据共享平台,而作为CEO的梁志勇,曾任职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员,参与深圳楼市长达10年的调控政策研究与制订。
他不仅是深圳市“十三五”规划住房类项目组成员,还曾负责世界前50强企业华南区域的政府关系。
梁志勇从其政策制订参与者的角度,对新政的影响以及楼市未来的走向进行了分析。
干货很多,南方楼事整理了精华版,大家一睹为快。
1、满足了“人、房子、钱”三大指标,就会出台调控。
2、调控没有固定时间周期,也不代表会打压房价。
3、调控只会越来越严。
4、调低房价的风险比稳住房价更大
5、深圳房价基本面还好,这里也不是炒房之都,目前楼市个人看来风险可控。
6、深圳的房子将把更多地留给人才。
7、一座城市人人都买得起房,现实是不太可能的,但距离租售同权的实现,还是有点远。
//
楼市调控的底层逻辑
//
“行情火热,调控必来。”
年后以来,深圳楼市持续火热,“官方要调控”的风声传了几个月,却在半个月前才真正落地。
什么时候才会调控?调控的目标是什么?持续周期又是多长?在普通购房者眼中,官方的心思,总是难以预料。
梁志勇则以其长达10年的政策研究制订经验,精准概括了调控的触发机制:
“只要满足房子、人、钱三大指标,调控就会出台。”
1满足三大指标,就会出台调控
根据梁志勇的政策制订经验,调控的触发机制可以分为房子、人、钱三大指标。
房子:资产价格是否偏高,市场预期是否持续上升。
人:市场是否存在新的买家,市场的情绪是否普遍看涨。
钱:是否有刺激性的货币政策,是否有利用杠杆买进资产。
年后至今,市场预期持续上升,各大热点片区的挂牌价都存在上涨现象。
宝中年前挂牌价还在8万上下,年后挂盘价则纷纷突破了10万。
投资客纷纷进场,买家表现踊跃。
上半年的热门新盘,尤其是西部项目,销售成绩一片飘红,日光重现。
6月光明某热门新盘开盘销控表
各地人士均涌入深圳买房寻求资产避险,人们都将深圳房产视作香饽饽,市场情绪普遍看涨。
根据中原2020楼市报告,上半年的二手房成交量一直呈上升趋势。
再加上央行4次降息,经营贷流入楼市现象明显。
行情逼得连区、市住建局都陆续公开对喝茶费、捂盘现象以及上涨的房价进行表态。
年后至今的这一波行情,与梁志勇提到的几个指标完全匹配,于是,楼市调控“应运而生”。
而这一标准对于其它城市,也同样适用。
以上周末出台的东莞楼市新政为例:
根据乐有家数据,年后至今,东莞二手房成交均价环比上涨13.5%,同比上涨21.7%。
来源:乐有家研究中心、珊瑚数据
而据东莞临深资深中介透露,自楼市回温以来,片区新房货源基本消化殆尽。
二手房业主们纷纷挂高价,坐等片区规划以及深圳“40周年大礼包”。
再加上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货币政策与经营贷杠杆现象。
由此看来,东莞行情也符合梁志勇所概括的三大指标,于是新政也随之诞生。
2调控只看行情,没有时间周期
715新政被称为新“深八条”,而深圳楼市上一次同等强度的调控,还要追溯到2016年的10·4新政。
两个版本的“深八条”,前后相隔将近4年。
那么,深圳楼市的调控,是否遵循一个既定的时间周期?
715新政
对此,梁志勇表示,调控的逻辑并不遵循时间周期,而只看触发楼市调控的“房子、人、钱”指标。
政府内部向来有做日报、周报和月报的监测习惯,一旦市场出现不合理的情绪波动,就会触发调控机制。
只不过,调控的路径需要经过市政府同意,有一定的审批流程。
年后以来的行情其实早已触发调控机制,只是因为经济低迷,官方内部对调控的影响程度无法确定,因此决策相当谨慎。
而7月初住建部部长来深出席座谈会,则是促进决策的关键动作,因此,座谈会后一周,深圳就发布了楼市最新调控。
全国各个城市也早就走出了各自的“独立行情”。
2014年以前,中央发布的政策,全国同步执行。
从2015年到2017年,政策的行动节奏开始轮动:
一线城市出完,二、三线城市出,随后才到三、四线城市。
而从2018年以后,城市的政策制订节奏便已经完全分化,“每个城市都是跟着感觉走。”
3新政强度分6档,调控只会越来越严
按梁志勇的分析,本次调控的强度,按6档递减。
最强的是限购,限制购房资格不仅压缩了整个城市里购房人群的基数,还筛掉了大量的投资与改善类的客户。
又因为调控效果最强,限购条款在各次调控中都一直存在。
第2档是首付比例,首付比例会提高购房人群的上车难度。
第3档就是落户政策。落户政策能够双向调控投资客的进入门槛和首类置业客户的容量。
第4档是对纳税和社保年限的要求,这一条款会继续限制外地人购房。
第5档就是追溯离婚前房产总数,但因为针对的是离婚的部分人群,打击面比较小。
调控强度最低的就是对挂牌与网签的要求,因为只是针对单个项目来进行打击。
尽管坊间都将715调控称为最严新政,但在梁志勇眼里,未来的新政不存在变松的可能性。
深圳宅地供给一直有限,考虑到长期规划,供应速度一定不会一下子放开,更何况现在深圳的定位已经变了。
2019年8月18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(以下简称“意见”)。
明确提出到2025年,深圳经济实力、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,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。
从经济特区,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,再到全国唯一的先行示范区,深圳的定位,再次实现了跃迁。
“调控只会不断提高你上车的难度,政策只会越来越严。”
//
调控不是为降价,房价未来不会跌
//
当政府伸手进行调控时,人们总希望房价能够被摁住。
但从前官方人士的视角看,调控的目的从来就不是为了降房价,而深圳的房价,在未来也没有下跌的可能。
1调低房价,风险更大
从2010年以来,深圳便开始进行正式的限购限贷,行情屡屡被浇冷水,但房价却从未遇冷,稳步上升。
这一现象从梁志勇调控者的角度看,很好理解。
“调控只是在行情不好时进行刺激,在行情好时进行限制,过程是双向的,本质并不是打压。”
对于官方来说,调控是一个城市管理的概念。
让房子慢慢涨,比下调房价的风险容易控制很多,毕竟,房价下调时,银行将承受很大的金融压力,而且市场的连锁反应难以预料。
调控只是房价稳定的背书。
2019年中时,梁志勇曾去大湾区某城市的住建局开会。
会后,该局领导向他直言了对房价下跌的担心。
事实上,对于一个城市治理者来说,所在城市的房价在跌,实际上证明了城市的活力与吸纳能力不行。
“涨价最多就是挨骂,因为这本质上证明城市好,但当房价跌了时,决策者的内心会不安。”
2深圳房价,没理由跌
深圳疫情期间的防控表现全国共睹,于是疫情后这里成为了不少内地有钱人的选择。
医疗与教育资源的逐步跟上,再加上给产业人才提供的工作环境,也会让很多人选择来深圳。
如果城市资源的吸引力还不够,那么城市的定位前景,则是最强支撑。
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,前海的基建一直在兑现,而去年8月18日,深圳又成为了全国唯一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。
深圳的房价一直有种种因素做支撑。
“深圳注定了是全国人民的深圳,房价只会保持稳定,下跌可能性小。”
3深圳不是炒房之都
房价的长期涨幅如同一块肥肉,吸引了无数投机客。
于是,越来越多人倾向于认为深圳是炒房之都。
梁志勇的看法则与大众观点相悖:深圳只是房价较高,并不是炒房之都。
“没有相应的数据体现炒房的人真的比较多,只是大众普遍认为房价一直在涨。”
在他看来,深圳如今的定位,甚至已经超过了一线城市。
当定位发生变化时,人口涌入,价格上涨,也很正常。
4楼市走势健康,没什么风险
当市场情绪高涨时,有人放肆逐利,也有人倾向于分析楼市背后的风险。
对于楼市,梁志勇的态度较为乐观。
“政府内部还没有察觉到任何负面的因素。”
梁志勇与多家银行打交道时,银行内部也认为楼市是健康的。
715新政将二套房的首付成数提高至5到6成,限售条款又增加了房子的持有成本。
入门与持有成本的拔高,已经筛选掉了一批资产情况不够良好的群体。
由此,断供的风险下降了。
尽管市场资金流可能会随之紧缩,而这个问题很好解决:“真要有风险,放开限购就好了。”
//
深圳楼市的现在与未来
//
南方楼事曾试图分析近年深圳宅地出让的情况,结果发现,深圳近两年来所出让的宅地,主要被人才安居集团纳入麾下用作建人才安居房。
数据来源于美联物业
与此同时,此前出让宅地上盖的商品房,近年内也将陆续入市。
新政拔高了购房门槛,但商品房有限的供应,仍要面对庞大的需求群体。相比之下,人才房的供应却较为宽松。
深圳的房屋供应结构似乎对人才相当“偏心”。
1深圳的房子,留给人才
作为住建局十一五和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制订者,梁志勇表示,这样的土地供应结构,本质上体现了城市定位的转变。
早从前两年开始,深圳就已经将教育、医疗与人才三方面,作为推动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二波基础性因素。
去年12月的深圳2019全球招商大会,就是这一波经济转型的重要动作。
在会上,深圳一次性梳理了30平方公里的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,现场协议签约了128个项目,总投资超过了5600亿元。
在未来,伴随着优质企业入驻的,还将有成批量的企业人士,而人才房就是吸引这部分人的关键手段。
深圳今年至今至6月11日的拍地结果
人才房与商品房的供给比重,实际上也是城市对人口需求的再调整。
在未来,深圳的人才将会越来越多,所以人才房的供应也需要跟上,这就是深圳的长期考量。
2不需要所有人都买得起房
深圳的宅地供应本就有限,当人才房供应比重逐渐变大,而商品房的供应仍未有较大改变时,对于收入上升空间有限的工薪人群而言,上车将更加遥遥无期。
比起直接为上车提供路径建议,梁志勇反倒从另一个维度看待了上车难题。
“为什么一个城市要所有人都买得起房?”
地球上不存在这样的城市,而城市也有保障房与城中村等住宅来吸纳收入有限的群体。
“政府的保障房体系其实为这部分人提供了空间,他们可以去申请公租房,也可以申请安居房。”
在梁志勇看来,在深圳,买不到房很正常。
目前的楼市已经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过渡路径:
预算不足,租城中村;
生活环境好一点,就租商品房;
到达了一定年限时,就申请安居房;
日后想买商品房,就再进入商品房市场。
3租金会平稳,但租售同权实现需时
房子本身只是居所,只是租房与自有房之间的配套差异(最直接的差异就是入学积分),才让买房变得必要。
当租房在未来将成为较多人口的中长期选择时,租售同权便变得十分必要。
去年7月18日,财政部、住建部公示了首批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名单,深圳作为租赁需求缺口较大的城市,与其它一线城市位列名单之上。
根据安排,在试点示范期内,深圳每年将获得8亿的奖补资金以支持租赁市场。
而这一方案,于梁志勇而言,则是深圳未来的租金定心丸。
深圳的地产要发展,房价会上去,租金必将上涨,但是奖补里有规定,拿了补贴的企业,年均涨幅不能超过5%。
因此,租金会很平稳,也不会涨得太厉害。
然而,以入学积分为代表的房产门槛,仍会在未来成为困扰租房群体的问题。
尽管早在2017年,深圳就提出了租售同权的概念,但连梁志勇都承认,深圳距离真正租售同权,还是有点远。
//
前官方人士的购房者建议
//
聊够了宏观议题,这次采访的结尾也回归微观。
南方楼事抛出了当下购房群体最关心的三大问题,而梁志勇则以其此前供职官方部门长达10年的视野,给出了一实用的购房建议。
Q1在深圳,买什么房最好?
深圳的商品住宅,会比公寓等其它资产好。
深圳的写字楼太多了,空置率也太高了,以后有可能会“商转住”,被转为公寓。
在这样的前景下,买入写字楼就变成了一件很尴尬的事情。
商转住之后,居住的成本不太一样,而且还不能享受住房贷款的各种服务。
Q2怎么看深圳各区?
很多人都说前海的房价已经透支,但事实上,前海的基建还没上来,建好之后,还是会不太一样。前海还有机会。
说到底,房价上升的空间,还是要看可支配土地以及有没有规划或者区域联动。
光明有空地,所以可以不断建房子,开发商拿地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,房价也会越来越高。
前海、宝安和光明都是有地有规划,龙华也有地,而且可以靠福田带动,所以这些区域的房价都还可以。
罗湖可以新建的东西不太多,龙岗坪山虽然有地,但周边规划没有什么活力。
所以这三个地区的房价,涨速会和其他区域不一样。
现在惠州还指望着坪山去带,坪山都不给力,怎么带得起来呢?
Q3临深几个热点区域,怎么选?
从深圳涨价到传导到东莞,也就5个月的时间,而去到佛山,也就8个月的时间。
这个涨价周期,可能也是规划者喜欢看的。
深圳政策从严,人口流入到湾区,其实没什么问题。
毕竟湾区做了这么多基建,也是需要吸纳人口和促进地产投资的,这是个人口再分配的过程。
假如要从临深区域里选择,惠州首先就不能选,因为供给实在是太多。
要选的话,首选东莞。
其次是南沙,因为南沙有明珠湾。
其实很早就可以从供应的频率和总量来判断出区域的潜在增长点,而明珠湾就挺符合。
中山的马鞍岛有深中通道,也挺好的。
以上仅代表受访者观点,不代表南方楼事立场
文末彩蛋:南方楼事采访现场,原官方人士私宠曝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