具体来看,无论是设立进口防控物资快速通关专用窗口和绿色通道,阶段性免征用于防控的进口物资的进口关税、进口环节增值税、消费税;还是对受疫情影响经营暂时出现困难但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不抽贷、不断贷、不压贷,鼓励大型商务楼宇、商铺适度减免中小微租户租金,延迟缴纳社会保险费,“北京19条”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两点:为企业明确政策成本点,化解企业的流动性危机。
随着节后企业复工和员工回流,如何在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上找到平衡点,显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最大困扰。
与以街道社区为基本单位形成的生活区域网络化防控体系相比,生产区域的疫情防控难度更高。不少企业都面临如何调整生产经营方针的问题。
“北京19条”在企业用工政策、企业融资、社保费用征收、企业租赁场所租金减免等方面及时划出了政策底线,给出了具体措施,瞄准了抑制企业运营成本骤升,减少劳资矛盾,稳定企业员工预期等企业最关注的问题。
这有助于企业找到生产经营和疫情防控的“政策成本点”,让企业轻装上阵,成为节后疫情防控主体,完善节后疫情防控体系的布局。
疫情防控导致的生产经营方针调整,对于企业的信用评估、融资情况势必造成一定冲击,有可能产生阶段性流动性危机。
“北京19条”提出,在对企业不抽贷、不断贷、不压贷的同时,启动线上续贷机制,适当下调企业贷款利率,增强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;对因受疫情影响在股票质押、公司债兑付、信息披露等方面遇到困难的企业,指导其用好相关政策,通过适当展期、发新还旧和延期披露等方式,化解流动性危机,这些措施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考虑到了企业的融资需求,有利于企业安心生产经营。
应该看到,流动性本来就是企业的长期“痛点”,是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。虽然“北京19条”化解企业流动性危机的措施,从性质上属于针对疫情防控的特事特办,但也可以成为今后进一步构建宽松营商环境的试水之举。实际上,“北京19条”中,无论是赋予企业更灵活的自主权,还是消除企业的融资障碍,本来就是个需要不断突破的管理命题。
打好疫情防控的阻击战,是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。但对疫情给经济造成的后续冲击,也需提早布局防控。这也是维护市场信心的必然要求。
维护市场信心的关键,不在于GDP是否会出现阶段性波动,而在于实体经济是否能够持续保持活力。从这个角度说,为企业减负不是阶段性的任务。而“北京19条”,显然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、实施结构性改革的组成部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