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公布的央行城镇居民调查问卷结果显示,对下季度房价,25.8%的居民预期“上涨”,52.7%的居民预期“基本不变”,10.5%的居民预期“下降”,11.0%的居民“看不准”。对比最近三季数据发现,这是“基本不变”选项占比连续三季走高,首度突破50%。前两季对应该选项的占比分别为49.6%和45.9%。
而与之完美对应的是,预期“看涨”选项的占比则分别为33.7%,27.4%和最新季度的25.8%。呈现逐级下降。
这种预期的微妙变化主要来自宏观调控政策的连贯。尽管“限购”“限贷”“限售”“限价”等一系列限字措施引来各界争议,令地产开发企业叫苦不迭,但毋庸置疑的是实质性效果在逐步显现。这不仅表现在房价涨幅的放缓甚至局部回归,从上述央行问卷上的变化更能反映出市场心理层面的深刻改变。
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虽然没有强调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,但明确提出,更好解决群众住房问题,落实城市主体责任,改革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,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显而易见,对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目标是“平稳健康发展”,实现途径是“落实城市主体责任”。
正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在今年全国两会第四场“部长通道”上所说的,今年将落实城市主体责任,因城施策,稳定地价、房价,防止房价大起大落。
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倪虹23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表述更加直接。他说,楼市调控政策没有出现松动,房地产调控不动摇。因城施策就是一城一策。这应该是对市场关注点的最简单明确的回应了。
近来,部分城市限字令的持续优化,以及二手房交易税费的差异性优惠政策快速落地,已经是对“一城一策”做出的诠释,后续还有哪些新政出台值得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