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一线扶贫干部反映,“村民质疑不理解”、“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”等问题是开展扶贫工作的主要阻力。什么人才能更有效地影响这些贫困户?扶贫干部们想来想去,“老村长”或许管用,他们是当地人,很多党员干部有一定威望,入户沟通没问题,还对扶贫政策有一定了解。
“每天到贫困户家里聊60分钟。”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张庄村,扶贫“老村长”周敬坤开展扶贫工作靠的是一张“嘴皮子”。“他们不听劝,那我就劝到他们听为止。我必须得告诉他们光靠政府是不行的,有手有脚,为啥不能干活?”
经过周敬坤一通说服引导,原本就像一边看着等着的王贵中也不再窝在家里了,他开始到碧桂园一处苗木基地上班,每月能有两三千元收入,日子一下敞亮起来。到目前为止,“老村长”周敬坤已经发动20多个贫困户参加各类产业项目。
扶贫要在思想上拔掉穷根,“老村长”往往能起到“拨亮一盏灯,照亮一大片”的作用。
在扶贫工作初期,广东英德连樟村许多村民对碧桂园扶贫工作存在质疑,坚决不让动自家土地,村里环境整治工作一度陷入停滞。眼看扶贫受阻,连樟村的“老村长”、老党员陆志坚一声招呼,带头无偿拆除了自家10多间杂物房、猪圈、鸡舍。这一下,原来作壁上观的村民也不再观望,纷纷参与进新农村的建设工作中。
来自甘肃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天龙认为,党建引领,就是要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“主心骨”,让党员干部成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“领头羊”。
产业振兴注入农村发展新动能
中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分析,“促进农村的贫困地区的产业振兴,要着力解决产销脱节、风险保障不足这些问题,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直接受益水平。”在这方面,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有着明显的优势。
在陕西省安康市宁陕县,从事了5年餐饮行业的周世红辞职返乡,一头扎进了秦岭大山深处的严家坪村,学习养蜂技术,在碧桂园的帮助下创建了“疯婆娘”合作社生产生态蜜,带领当地群众一起发展养蜂产业。
在深度贫困的甘肃东乡,碧桂园帮扶东乡族女硕士马娟返乡创业,带动当地妇女发展油馃馃特色食品生产;帮助马萧萧开办刺绣手工作坊“土本土”并打开销路,带领东乡巧手绣娘创业增收、脱贫致富。
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的核心就是要有一套可持续脱贫的机制,特别是产业机制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,要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,确保脱贫有实效、可持续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。
造血式产业扶贫,具有产业带动能力的创业人才必不可少。碧桂园已经联系了超过100名返乡扎根创业青年,针对该群体以资金投资、贷款担保、创业培训、品牌打造、销售渠道对接等多种形式开展综合性帮扶,努力做到重点帮扶1人,广泛带动一群。
一份工作带动一家人脱贫
在深度贫困地区,因为水平文化低、缺乏技能,许多贫困群众找不到工作,无法获得更多收入来源。三农和社会问题专家陈里分析,一些农村地区不能因地制宜、因时而异地改变劳动者的知识结构,就不能为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变革,加强劳动者知识技能培训很有必要。
来自广东英德的李观练,没想到一次技能培训已经彻底改变了生活面貌,还成为当地技能致富的榜样。
在参加广东腾越组织的建筑工人定向培训班之前,李观练只会打散工、种地,一家七口收入微薄。培训结束后顺利上岗,李观练月薪可8000元左右,洗脚上田真正成为了一名产业工人。村里人一看有戏,今年年初已有97人登记培训就业意向,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就有54人。
英德市浛洸镇镇南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廷战,也是因为参加了一次免费的技能培训班,开始了创业。2017年12月,他听说碧桂园在当地举办免费技能培训,马上报名参加了自己感兴趣的电工培训班。培训结束拿到电工上岗证,先是在一家养殖场上班,去年又自己开了个修理店,家庭经济困难缓解了不少。他希望以后会越来越好。
为了集中力量攻坚深度贫困地区,2018年中央有26个部门出台了27项政策性文件。中央新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20亿元用于深度贫困。2018年,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,6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带队赴“三区三州”等深度贫困地区深入调研。
截至目前,碧桂园在全国14个贫困县还有超过150人的专职扶贫队伍长期驻扎在贫困村一线,带动参与扶贫工作的人数超过1000人。全国政协委员、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马东平认为,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助力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硬仗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“关键举措”,是一项惠民工程。